|
|
重新定义“美好生活”
(2018-08-10)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各不相同。 脱贫攻坚在改变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改变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他们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职业、身份以及未来,都有了新期许。 我接触过一些农户,他们虽然贫困,收入不高,但幸福指数并不低。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山里,不像城里人那样忙碌,不怎么焦虑,不患得患失,只是日复一日地过着慢悠悠的朴素生活。他们满足于此,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难以跳出大山,难以跳出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 这种朴素的原生态生活,包含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智慧,是当地人与大山达成的妥协与默契,代表着他们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但事物总有另一面,栖山而居,每天呼吸新鲜空气,每天吃绿色蔬菜,每天喝天然矿泉,每天睡到自然醒……这种看似诗意的生活,事实上既闭塞又脆弱。遇灾遇病遇孩子读书上学,都可能让一个家庭致贫。 好在,脱贫攻坚战带来了福音。因为各种扶持政策以及一线扶贫干部的帮助,很多致贫家庭慢慢走出了困境。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报销比例超过90%,贫困户拿到各种补助让孩子上得起学。同时,每个村子都建起集体合作社,现代农业进入大山深处,让村民们有机会换一种身份谋生。 扶贫改变了贫困山区面貌,也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让他们在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之外,看到了更多可能,有了更多期待。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农民满足于房前屋后的忙碌,守着一两亩田不撒手。现在他们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理念,连老人们都走进合作社,对未来“职业设计”有了全新思考。 去年年底,我们帮扶的大坪村计划把所有成片的土地流转下来新植茶园,开始大家觉得难度很大。驻村书记老宾和村干部每天晚上开群众会,逐一动员十来个村民组,过程不轻松,但结果让人满意。种茶树,前3年没有收益,但村民认可合作社对3年后的展望,他们意识到,3年后的生活蓝图比当下更值得期待。 还有更直接的变化。有次下乡参加会议,一些帮扶干部吐槽:发展乡村旅游太难,山里的生活看起来很美,但只能看看,不能体验。帮扶干部把外地人请过来,来时很开心,但通常住一晚就跑。他们进了厨房吃不下饭,去了厕所不敢往下蹲,这怎么留得住人? 现在完全变了。农民的生活起居,越来越讲究。有次进山调研茶产业,看到一家农户吃住都在小型茶厂,我原以为这家的生活条件应该比较艰苦。但走进房间一看很震惊,有衣柜,有席梦思大床,有电脑和电脑桌,有冲水厕所。外边是成群的鸡、带泥的农具,屋里是衣柜和冲水厕所,曾经的两个世界,如今一门之隔,融为一体。 几年时间,政府改善了硬件设施,农民改变了生活习惯。城里人到贫困户家里,能够坐得下、躺得下、吃得下、蹲得下。这种改变,何尝不是扶贫的目的。 农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反过来对脱贫攻坚也是一种推动。过去常讲“扶贫先扶志”,但内生动力不能只靠扶,内生动力更应来自农民内心的蜕变,他们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待,有更强烈的渴望,他们想走出“舒适区”,想去主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美好生活。现在,这种变化出现了。 而这只是看得见的变化,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或将影响更远的未来。

|
|
重新定义“美好生活”
|
|
|
|
( 2018-08-1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
|
|
重新定义“美好生活”
(2018-08-10)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不同社会群体,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各不相同。 脱贫攻坚在改变物质贫困的同时,也改变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随着视野逐渐开阔,他们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职业、身份以及未来,都有了新期许。 我接触过一些农户,他们虽然贫困,收入不高,但幸福指数并不低。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山里,不像城里人那样忙碌,不怎么焦虑,不患得患失,只是日复一日地过着慢悠悠的朴素生活。他们满足于此,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难以跳出大山,难以跳出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 这种朴素的原生态生活,包含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智慧,是当地人与大山达成的妥协与默契,代表着他们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但事物总有另一面,栖山而居,每天呼吸新鲜空气,每天吃绿色蔬菜,每天喝天然矿泉,每天睡到自然醒……这种看似诗意的生活,事实上既闭塞又脆弱。遇灾遇病遇孩子读书上学,都可能让一个家庭致贫。 好在,脱贫攻坚战带来了福音。因为各种扶持政策以及一线扶贫干部的帮助,很多致贫家庭慢慢走出了困境。他们不愁吃不愁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报销比例超过90%,贫困户拿到各种补助让孩子上得起学。同时,每个村子都建起集体合作社,现代农业进入大山深处,让村民们有机会换一种身份谋生。 扶贫改变了贫困山区面貌,也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让他们在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生活之外,看到了更多可能,有了更多期待。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农民满足于房前屋后的忙碌,守着一两亩田不撒手。现在他们接受了现代农业的理念,连老人们都走进合作社,对未来“职业设计”有了全新思考。 去年年底,我们帮扶的大坪村计划把所有成片的土地流转下来新植茶园,开始大家觉得难度很大。驻村书记老宾和村干部每天晚上开群众会,逐一动员十来个村民组,过程不轻松,但结果让人满意。种茶树,前3年没有收益,但村民认可合作社对3年后的展望,他们意识到,3年后的生活蓝图比当下更值得期待。 还有更直接的变化。有次下乡参加会议,一些帮扶干部吐槽:发展乡村旅游太难,山里的生活看起来很美,但只能看看,不能体验。帮扶干部把外地人请过来,来时很开心,但通常住一晚就跑。他们进了厨房吃不下饭,去了厕所不敢往下蹲,这怎么留得住人? 现在完全变了。农民的生活起居,越来越讲究。有次进山调研茶产业,看到一家农户吃住都在小型茶厂,我原以为这家的生活条件应该比较艰苦。但走进房间一看很震惊,有衣柜,有席梦思大床,有电脑和电脑桌,有冲水厕所。外边是成群的鸡、带泥的农具,屋里是衣柜和冲水厕所,曾经的两个世界,如今一门之隔,融为一体。 几年时间,政府改善了硬件设施,农民改变了生活习惯。城里人到贫困户家里,能够坐得下、躺得下、吃得下、蹲得下。这种改变,何尝不是扶贫的目的。 农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反过来对脱贫攻坚也是一种推动。过去常讲“扶贫先扶志”,但内生动力不能只靠扶,内生动力更应来自农民内心的蜕变,他们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待,有更强烈的渴望,他们想走出“舒适区”,想去主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保障的美好生活。现在,这种变化出现了。 而这只是看得见的变化,那些看不见的变化,或将影响更远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