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综合

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
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回信勉励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
 
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习近平指出,我曾两次到一重,大家对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年,你们聚焦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奋力攻关,取得不少新突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爱国心、创造力。
  习近平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总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中国一重有关制造基地考察,对企业改革创新、经营管理等提出要求。近日,获得过先进模范称号的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强技术攻关等情况,表达为东北全面振兴、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回 信


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
  你们好!来信收悉。我曾两次到一重,大家对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年,你们聚焦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奋力攻关,取得不少新突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爱国心、创造力。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24年9月27日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9月30日上午举行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9月30日上午举行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届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现场直播。
 
守护“绿色记忆”
保护古树名木的创新实践
守护“绿色记忆”
 
保护古树名木的创新实践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记者张旭东 张海磊 袁秋岳)千年古树,绿意盎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保护古树名木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9月23日至30日是2024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主题是“保护古树名木 全民共建共享”。最新普查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各地通过普及古树名木相关知识,积极进行守护“绿色记忆”的创新实践。
给2300岁古柏撑起制度“保护伞”


  脚下古蜀道、两侧参天柏,行走在翠云廊,别有一番感觉。阳光穿透枝干,在地上打出丝丝光影。清风徐来,多了些许清凉与宁静。
  翠云廊剑阁段现有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这些古柏最高树龄2300余年,绝大部分是一级古树。
  习近平总书记在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承袭古制,继往开来。近年来,剑阁县一直在探索古树名木保护的新举措、新办法。
  “交接事项完整,交接程序合规,乡镇古柏保护离任交接正式生效。”今年2月20日,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交树交印”仪式举行。
  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介绍,与过去相比,离任交接内容更注重古柏的综合状态,交接对象范围也有所扩大。在传承古制的基础上,今年新出台《古柏保护离任交接管理规程》,进一步完善离任交接机制。
  来到剑门关古柏保护示范小区,只见51株古柏郁郁葱葱,长势旺盛。
  这个专门为古柏而建的小区,不仅能化解“人与树、树与树、路与树、房与树、车与树、镇与树、线与树”争空间的矛盾,也集中体现了各项古树保护措施。
  走近看,一棵古柏下做了架空铺装。原来,小区居民以前为了增加活动空间,将院坝硬化至古柏树根部,限制了古柏吸收水分养分。
  北京城建园林金都公司项目经理张云利全程参与了该保护项目。张云利介绍,他们先探测根系分布,确定荷载基点和承载力,再采用模块化铺装架空工艺,扩大根系生长面积和呼吸空间。如此,既满足了居民通行需求,又改善了古柏的生长环境。
  居民张定明平时喜欢带孙子在古柏下玩耍。今年5月底,听说社区通知要把家门前三棵古柏下的菜地清理出来时,他赶紧从外地回来,“保护古树是好事,肯定要支持噻”。
  葱葱古柏树,绵绵守护情。
  “一天不在这儿走走,感觉腿上筋都紧了。”按照“一树一人”常态巡护的要求,62岁的赵明成为剑阁县汉阳镇一名专职古柏守护员,负责3.1公里古蜀道上141棵古树的日常巡护。
  编号、树龄、特点……他对沿途每一棵树都如数家珍。
  “总书记说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制度框架有了,我们就执行好、巡护好。”赵明摩挲着粗糙而厚实的树皮,抬头仰望,满眼深情。
  目前,剑阁县已完成7803株古树名木“问诊体检”,300余株长势衰弱的古柏得到救治。按照“1名党员干部+1名群众+1名专家+1名护林员+1名监督员”的管护机制,翠云廊古蜀道沿线9个乡镇共组建专班830个,专班人员1373人。
给5000岁古树“体检”


  眼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康永祥正在忙于对黄帝手植柏加固支撑、防腐处理施工现场的指导工作。多年来,他一直作为指导专家参与陕西黄帝手植柏的保护。
  “防火、防破坏、防雷、防病、防虫、延缓衰老恢复活力是古树管护的重点。”康永祥说道。
  普查显示,全国有5株5000年树龄的古树,全部厚植于陕西黄土之中,分别是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白水县的仓颉手植柏和洛南县的洛南古柏。
  近年来,随着古树“健康诊断”、养护复壮、扩繁保护等过程中的科技赋能,与中华文明“同龄”的古树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给古树做“健康诊断”,是进行科学保护的第一步。
  康永祥介绍,古树“健康诊断”是对古树健康状况的全面“体检”,包括树体稳固性评估、地上树木生长势评估、地下根系活力以及土壤质量检测等。
  2023年5月,陕西省组织专家利用TRU树木雷达技术等树体无损检测手段以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实验室分析,对5株5000年树龄的古树进行全面“体检”。
  目前,陕西相关单位根据“体检”结果,对这5株古树制定了“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进行了保护工作,并严格落实实时监控、明确养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等。
  “这些古树历经几千年的自然筛选,是绿色的‘文物’,活着的‘化石’,其携带的优秀‘长寿基因’和‘抗性基因’,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科研价值。”康永祥说。
  早在2012年,有关单位就联合启动实施了黄帝手植柏扩繁保护工程,培育出与黄帝手植柏基因完全相同的再生植株,并用黄帝手植柏种子培育新植株。
  此外,黄帝手植柏、仓颉手植柏的种子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往返太空,先后开展太空育种。
  如今,3株黄帝手植柏扩繁苗已走出陕西故土,入植广西南宁茁壮成长。在中华大地上,古树的后代生生不息,接力延续5000年古树基因。
让20343株香榧变“致富树”


  沿着一片绿水青山漫步,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稽东镇陈村村,眼前一棵棵古香榧树已经挂满青果,施工人员正在林下铺设沿溪作业道。
  “村里今年兴修的作业道就超过3000米。”陈村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文祥说,这既便于承包户上山培土修枝、施肥除草,也更利于香榧这种“坚果之王”的采摘、运输,走出群山后卖出好价钱。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主产于会稽山脉一带,至今已有2000多年栽培史。2013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香榧之乡”,柯桥古香榧树数量达到20343株。
  在发展中加强保护,在保护中加快发展。近年来,柯桥区统筹古香榧树保护与发展,让这一古树名木在保护中转化为老百姓的“致富树”。
  拥有香榧林约5万亩、百年以上古香榧树将近3万株的稽东镇,有榧农3400余户,常年干果产量约80万公斤。目前,镇里香榧产值已经突破亿元。
  近些年,柯桥区积极展开香榧全产业链创新提质,延伸香榧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稽东香榧”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
  由于氧化快、水分大、油性高,香榧果壳的回收利用一直是个难题。柯桥向科技要答案,与绍兴本草古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中医药大学等展开产学研合作,挖掘出香榧果壳的药用属性。
  会稽山香榧古道入选浙江省“大花园耀眼明珠”,榧乡生态旅游规模逐年壮大;以香榧文化为底蕴、村庄风光为特色,建设可游可购的香榧产业示范园区……柯桥还将古香榧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这一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历代守护下,“绿色文物”发新芽、绿满枝,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守护“绿色记忆”,是对自然最深沉的敬意,对后代最真挚的承诺。
 
向新逐“链” 稳韧前行
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观察
向新逐“链” 稳韧前行
 
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观察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武汉9月28日电(记者徐海波 王自宸)今年上半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46.45亿元,同比增长5.8%,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同比增长数值均高于全国。
  当前,湖北全力稳增长、强科技、壮产业、防风险、惠民生,以供应链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枢纽建设助推对外开放、以政策引导促进消费释放,全省经济持续稳健回升、进中提质,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积极发挥挑大梁作用。
  搭建供应链平台,整合国内外、上下游资源


  “我们希望研发一款激光测风雷达系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上发布需求,没想到湖北光谷实验室很快与我们对接,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样机研制。”武汉敢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龙说。
  2023年6月,湖北在中国光谷试点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探索“企业点单、平台派单、科研机构接单”转化新模式。目前,平台入驻企业超4万家,累计采集企业需求2.4万项,正在对接和已完成项目共超过1.6万项。
  建设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是湖北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缩影。
  湖北围绕汽车、纺织、医药等重点产业,2022年以来先后组建7大省级及多家专业化供应链平台,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产业韧性。
  初秋时节,走进武汉市汉正街商圈云尚国际时尚中心,时尚秋冬服装琳琅满目,从全国各地赶来订货的批发商络绎不绝。数十公里外,汉川市汉正服装工业园里,一条条制衣生产线正加紧赶制冬装新品。
  过去,湖北服装产业“大而不强”。为此,湖北以供应链思维重塑纺织服装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建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整合国内外、上下游资源,为企业提供交易、设计、集采等服务。
  “仅采购一项,就能为企业节省3%至5%的成本。”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奇说,2023年5月上线以来,华纺链线上平台吸引近万家企业入驻,累计交易额超90亿元。
  截至目前,湖北省级供应链平台已服务链上企业3万多家,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抓手。
  打造综合枢纽,织密立体交通网络


  已是凌晨,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内灯火通明,来自全球各地的货机有序降落、停靠、卸货。
  自2022年7月投运以来,花湖机场累计开通客货运航线93条,通达46个国内航点和30个国际航点,累计货邮吞吐量突破90万吨。以花湖机场为中心,1.5小时左右的飞行圈可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城市群。
  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重要功能定位。不沿边、不靠海的湖北把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作为抓手,持续织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辐射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
  站在黄石新港眺望,大型货轮靠泊有序,岸边吊机挥舞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黄石新港处于鄂赣皖湘四省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具备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目前,整个港口万吨泊位达23个,吞吐能力达8000万吨/年。
  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在黄石新港的带动下,当地引进弘盛铜业、新兴管业等百亿产业集群项目,“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港口新城”的发展蓝图正成为现实。
  呼北高速公路鄂湘界段建设加快推进;荆(门)荆(州)高铁启动联调联试,湖北“市市通高铁”进入倒计时;中欧班列(武汉)跨境运输线路稳定保持55条,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7个城市……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钟芝清表示,随着湖北加快“铁水公空”交通网投资建设,“硬联通”将不断延伸、加密、成网,“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的交通底盘越发牢固。
  政策发力护航,激发市场消费活力


  今年5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启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三大行动,拿出“真金白银”全力促进大额消费。8月10日,湖北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升级政策:提高汽车、家电家装补贴力度,并对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给予补贴。
  据湖北省商务厅数据,今年1至8月,全省限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2%,报废汽车回收量、二手车交易量分别同比增长57.1%、12.1%。
  消费活力的激发和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离不开良好消费环境的支撑。
  湖北在大型商超、农贸市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等地建立近4000家消费维权站,并鼓励实体店响应“线下七日无理由退换货”承诺,目前已有近5000家实体店参与其中,近一年来共为消费者办理退换货超百万件,总价超亿元。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王世荣说,市场监管部门将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能,以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文旅是消费市场的“大头”。9月14日,持续近两个月的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光影秀、烟花秀点亮两江四岸。
  今年以来,湖北各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奉上一台台文旅盛宴。统计显示,8月,湖北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6%、17.7%,宾馆酒店入住607.7万人次,同比增长45.6%。
  国庆节假期临近,湖北发布一批文旅消费支持措施,涉及5000余万元文旅消费券补贴、3000余项各类主题活动等。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克克说,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湖北将充分挖掘文旅消费空间,持续打造经济增长点。
 
“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纪实
“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纪实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

  金秋时节,华夏大地山川秀美,气象万千,丰收在望,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广阔前景。
  激扬爱国之情——“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将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人民科学家”赵忠贤,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人民教育家”黄大年,坚守高原、为国护边的“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们身上,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在历史洪流中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驱动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的强劲引擎,是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迸发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
  高举旗帜,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80多年前,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我们要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
  “位卑未敢忘忧国”“愿得此身长报国”……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训,鼓励广大留学人员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引用“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警句,希望青年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吮吸着千百年来传承积淀并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结晶,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源泉和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
  高举旗帜,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今年1月1日,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当天,7.3万名群众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向五星红旗敬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阐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时代要求和实践要求,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作出全面部署。
  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到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再到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一次次重大活动气势恢弘、震撼人心;
  五四运动10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辛亥革命110周年,一场场纪念大会启迪未来、激发斗志;
  在博物馆中溯古观今,沿着红色足迹感悟斗争历程……一处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跨越时空、展现自信;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讲好新时代故事,一堂堂思政课守正创新、入脑入心;
  ……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020年8月19日,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参观,重温那段革命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指出:“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人们深入理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举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
  201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不可动摇”对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作出深刻阐释: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今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迈誓言在神州大地久久回荡,中国人民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高挺起民族脊梁。
  砥砺强国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拳拳爱国心,殷殷强国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中国要强大,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强起来。”
  今年9月1日,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第50万名旅客,投入运营以来执行商业航班超过3700班,累计安全飞行超过1万小时。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商飞公司考察,登上C919展示样机时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
  从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到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再到文化强国、海洋强国、金融强国,新时代一系列强国建设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中国高铁形成全球最大的运营网络,港珠澳大桥创造多项世界之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强国建设正绘就一张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国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成果持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持之以恒的攀登,驰而不息的创造,实现“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第12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此次申遗成功“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
  新时代的中国,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博热”“文创风”“观影潮”悄然兴起,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高涨,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市考察时,来到退休老党员李宗彪家,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养老、医疗和社区服务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要坚持做下去,越做越好。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从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到建设美丽中国,从“厕所革命”到垃圾分类,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到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一件件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摆上中南海议事日程,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呼声。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前行。
  实践报国之行——“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1956年夏天,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来到古都西安,用青春和汗水建设了一所著名高等学府。
  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爱国是心之所系,报国是行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亿万人民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奋力奔跑、逐梦圆梦,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这是英雄模范的引领力——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从2014年起,每年的这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对英烈的深情追思。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时代。
  2019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英雄张富清,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
  深藏功名、默默奉献的张富清,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杜富国,“守岛就是守国”的王继才,“燃灯校长”张桂梅,脱贫攻坚战场上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抗击新冠疫情中临危受命、逆行出征的钟南山……他们的名字和功绩铭刻在新时代丰碑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接连颁授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等最高荣誉,全社会形成尊崇英雄、致敬英烈、关爱楷模的浓厚氛围。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
  这是实干兴邦的行动力——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出新的动员令。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足迹遍及沿线11个省市;牵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踏遍上中下游9省区……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全党全国上下真抓实干、务实担当。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总体完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为实现目标任务,党中央既定时间表,也画路线图,既下任务书,也绘施工图,推动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攻克,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得以办成。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明确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
  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将续写时代新篇,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这是团结奋斗的号召力——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团结之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全党高度团结统一、步调一致,把14亿多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前进路上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使人心向背、力量对比始终在我们这一边,就一定能在斗争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利。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有力号召:“现在,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大家一起加油干,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彰显大国之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2013年3月19日,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
  “您最近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的‘世界梦’是什么?”
  面对记者提问,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
  几天后,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人民在胸怀天下、兼收并蓄中升华对国家的深切情感,在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中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奉献力量。
  坚持自信自立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激起无数国人强烈共鸣。
  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大大增强,自尊心、自豪感空前提升。
  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敞开中国胸怀;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等新平台,提供中国机遇;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精彩成功,绽放中国活力……
  一个亘古亘今、日新月异的大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既爱自己的国家也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
  长风破浪,笃行不怠。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与激荡。
  10年前的春天,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在法国巴黎谈及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国际风云变幻,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展现大国担当。
  从把“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到提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到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中国绝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截然不同的新路。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追求开放包容的中国,构建遍布全球的“朋友圈”——
  上海,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准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一个多月后,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将如约而至。
  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举办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关。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201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面对保护主义逆流,习近平主席以“海”作喻,高举经济全球化旗帜:“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
  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不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面向广阔的大海,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访问期间,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多本中国翻译的法国小说,马克龙总统为习近平主席准备了一本1856年出版的雨果著作回赠。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历来相互欣赏、相互吸引。”习近平主席道出以书会友的文明底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袒露心声:“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秉持开放与包容,中国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建交国增至183个,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倡导合作共赢的中国,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只要28亿多中非人民同心同向,就一定能在现代化道路上共创辉煌”。今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宣布开展十大伙伴行动,共逐现代化之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着眼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超越文明冲突、零和博弈等陈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积极倡导并坚定推动。
  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今年前7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403列,同比增长12%;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情感,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红旗猎猎飘扬,祖国山河壮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业绩和荣光!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续写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各族儿女砥砺奋进
民族团结一家亲 携手续写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各族儿女砥砺奋进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
  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习近平总书记刚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又在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现场聆听后我感觉那么温暖、那么有力,感受到民族工作在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受表彰的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内心久久不能平静:“56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共同身份、共同名字、共同梦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让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更深一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420个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来之不易的成就,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深刻阐释,青海省委党校二级教授马明忠感触很深,“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为进一步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不懈努力。”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在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村委会拉祜寨村民小组,一幢幢新房掩映在绿树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房前,一派和谐美好的乡村振兴景象。
  “同心共圆中国梦,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大头村党总支书记马龙福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团结好各族群众,接力续写“千年跨越”的新篇章。
  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给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留下深刻印象。“我们要在工作中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守护好共同的根、传承好共同的魂,进一步推动党的民族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张晓燕说。
  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讲课程、组建“幸福石榴籽”宣讲队……结合10多年的思政教育工作,浙江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米娜瓦尔·艾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着强烈的共鸣。
  米娜瓦尔·艾力表示,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等,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
  传承千年的雕刻技法、栩栩如生的神态刻画、56个民族的人物形象……“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型银雕屏风,是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代表作品之一,凝结着各族儿女亲如一家的真挚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银雕屏风的创作灵感来自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深沉的爱。”银雕屏风主创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表示,作为一名手工艺人,在与各族群众互学互鉴过程中,他真切体会到各民族的血脉相融、文化相通。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创造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涓涓细流一般浸润心灵,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好在工艺美术领域绽放。
  “半个世纪的守土戍边,每一次将五星红旗升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都在我心里有更深的共情。”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苏木恩格日乌苏嘎查牧民尼玛表示,她要将民族团结的精神传给儿孙晚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
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忙碌在水产品种选育一线,不断探索如何用技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让我们感到重任在肩,也更深刻理解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所在。”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表示,要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新动能,用渔业种质“中国芯”赋能特色产业,让大家心手相牵过上好日子。
  临近国庆黄金周,新疆国际大巴扎的“热度”越来越高,来自各地的游客徜徉其间,品美食、观表演。
  “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苏雪璐表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细,通过打造非遗文创集市、创新产品推广平台等措施,进一步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更好促进各族群众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
  近年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真巴村村委会嘎拉村村民小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催人奋进的动员令。”真巴村党支部书记边巴表示,要多办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满足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我们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续写新的辉煌。”大家表示,新征程上,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谱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百多年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道路决定命运。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我们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续写新的辉煌。”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同心协力、砥砺前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五
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光辉历程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五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虚心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秋日里,京张高铁线上,一列“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呼啸而去。
  这条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与100多年前的京张铁路并肩前行。百年跨越,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两条京张线,见证了中国人从自己设计建设第一条“争气路”,到成为智能高铁“先行者”的不凡历程。
  1949年,2.1万公里;2024年,16万公里——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指数级跃升,中国高铁技术领跑世界,勾勒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发展的奋进轨迹。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
  75年前的中国,一穷二白,摆在面前的,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75年后的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探索出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光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坚持独立自主,深刻揭示了党始终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
  历史的长镜头,记录奋进征程:
  1935年1月,长征途中,遵义会议召开,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021年7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历史逻辑分外鲜明:
  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有外国观察家认为,中国的成功崛起完全是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结果。
  坚持独立自主,生动诠释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伟大成就的实践密码。
  2020年7月,正在长春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一汽集团,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
  3年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时刻。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超过3000万辆。其中,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超过一半。
  1953年,万名建设者在长春西南郊茫茫荒原上夯下一汽第一根基桩。70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书写下从自力更生到打开国门、从引入外资到民族自主品牌崛起的恢弘篇章。
  展开75年历史长卷,“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深海深地探测、大飞机制造……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艰难险阻,创造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写下彪炳史册的鲜明注脚。
  回望75年光辉历程,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向制造业强国进发;从封闭半封闭到高水平对外开放……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阔步走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


  2024年6月25日,历经53天太空之旅,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携带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返回地球。此举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一系列探月任务的又一次胜利”。
  探索浩瀚宇宙,是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程的缩影,闪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上。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揭示真谛: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只能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发展”。
  苦难辉煌。百年党史、75年共和国历程,中华民族探索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曾经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国家,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曾经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国家,如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中国人能近代化吗?”数十年前,有学者发出痛切之问。
  历史大潮奔涌,结论已然鲜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独立自主”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
  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期间,来到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了解企业自主研发情况。
  面对广大干部职工,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5年后,还是这片热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75年来,从“向科学进军”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跻身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家、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75年来,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中国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坚定前行的重要原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坚持独立自主,是在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之道。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多方面夯实能源安全基础……
  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矢志不渝走自己的道路,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


  珠江入海,伶仃洋上,一座座跨海大桥宛如巨龙跃海、长虹卧波。
  这片海域见证一个又一个沧桑巨变:700多年前,文天祥在这里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感叹;180多年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从这里驶入;40多年前,改革开放风起,吹过水域两岸,人民共和国大踏步走上追赶时代、融入世界的现代化道路。
  由“叹零丁”到“跨伶仃”,正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闯出来的路;新时代新征程,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通往复兴的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这条路,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开拓前进——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从中国实践中提炼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独立自主,饱含着守正与创新的深刻蕴意。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勇立潮头、引领时代。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就能在理论创新中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推向前进。
  这条路,立足独立自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020年4月,深刻思考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统一。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
  “‘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
  回望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一个重要启示在于,把握好自主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中国的发展就能不断跨越关口、砥砺向前。
  犹记改革开放初期,有外国媒体认为“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小岗破冰、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自身、开拓奋进,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改变了中国,也惠及了世界。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
  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为自信自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支撑。
  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已经取得的成就、正在推进的事业、将要实现的目标,赋予我们更加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给予我们迎难而上的奋进力量。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这个信心。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建设制造强国,展现爱国心、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激励广大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工人奋力攻关
建设制造强国,展现爱国心、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激励广大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工人奋力攻关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坚守技能报国初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苦练内功、提高本领,继续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广大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工人充满信心和干劲。大家表示,要展现好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爱国心、创造力,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奋力攻关,为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总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已有70年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中国一重有关制造基地考察。
  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内,机器高速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一件重量超过600吨的钢坯被烧得通红,正在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上进行锻造。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一重,曾详细了解企业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世界级1.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运行情况,这次又给我们回信,不仅体现了总书记对广大产业工人的关心与厚爱,也传递了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殷殷重托。”中国一重龙江重工重型装备制造厂装配班班长、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发起人之一隋毅表示。
  从“咱们工人有力量”,到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辈出,产业工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肯定中国一重“聚焦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奋力攻关,取得不少新突破”,这份认可和鼓励,让中国一重龙江重工轧电制造厂400吨卧车机台长王宏祺深感光荣和自豪。
  王宏祺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又想起2018年总书记在我的机床旁勉励我要取得更加优异成绩的情景。这几年,我作为国内首件百万千瓦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创新攻关团队的一员,见证了一件件国之重器从车间里走出去,这让我们产业工人更有底气了。”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
  “从强调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到要求苦练内功、提高本领,总书记回信中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在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机重跨厂房里,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正带领团队在进行电站单机容量50万千瓦冲击式水力发电机组的配水环管装配。
  “我们产业工人赶上了好时代。”崔兴国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技能和智慧,把水电装备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总量已突破600万家。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今年1月1日首航。“国产大型邮轮项目打破海外技术垄断,是我国攀登高端制造高峰的一个标志。”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建造管理员聂凯说,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进入加速期,我们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苦练内功、提高本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攻关,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在东北地区,一批“共和国长子”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党委书记安丰收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极大地提振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工人的士气,必将为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中央企业要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强做优做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创造了一系列“第一”,为我国工业体系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改革持续深化,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科技“硬实力”更为凸显。
  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表示,国资央企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坚决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当,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
王沪宁致辞
全国政协办公厅等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

王沪宁致辞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28日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致辞。他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王沪宁表示,75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王沪宁表示,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和衷共济、共襄盛举。我们将继续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支持和推动港澳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更好发展。我们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侨务政策,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支持广大侨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招待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主持。部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约2000名港澳台侨各界代表出席。
 
新电商为吉林振兴注入新动能
新电商为吉林振兴注入新动能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金秋时节,丰收在望,白山黑水,商旅正忙。9月26日至27日,第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在吉林长春举办,老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用电商赋能全面振兴的“脉动”,引发与会人士高度关注。
  引领传统产业奔向更广阔市场、助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持续拓宽对外开放通道……吉林省持续发展以电商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用“小屏幕”撬动“大市场”,2023年网络零售额突破千亿元,今年1至8月达711.08亿元,黑土地上的众多“吉品”走向全国,奔向世界。
新电商焕发吉林“老字号”新活力


  行业专家介绍,新电商是以数据为核心要素,以用户为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商贸活动的融合创新下衍生的电商新业态。
  作为老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制约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吉林省正在用不断完善的电商产业生态,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在四平市,新电商正在重构传统食品加工产业链。玉米糊、玉米粉、玉米面条……四平玉米电商直播产业园里,终端消费需求数据快速反馈到生产环节,70多家食品工厂开足马力,将玉米加工成受欢迎的“网货”。高品质玉米以前“论吨卖”,如今“论根卖”“论袋卖”,四平玉米主食化产品去年卖出34亿元。
  小小屏幕背后,电商拉动着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吉林省出台系列举措培育建成国家和省级电商示范基地、企业182个,推进区域、产业互联互补,带动就业180余万人,辐射上游食品、保健品等多个优势产业。京东等知名企业纷纷入局,仅一个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基地,每年就能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0亿元。
  传统产业乘电商“东风”,奔向广阔市场。一汽红旗线上销量占比提升;四平顺邦农机借助直播电商引流,线下销售成倍增长;延边州“延百快到”等传统商业企业的自营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新电商助力吉林品牌闯市场


  长白山人参、吉林大米、延吉泡菜……价优质美的众多“吉品”驶入新电商赛道,走向千家万户。
  在吉林省长白山人参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市总部,与日俱增的订单让董事长王淑范异常忙碌:“前几天的一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白山市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网络主播“薇姐”穿梭不停:“品牌响了,每天能卖500多单,回头客多!”市场里像“薇姐”一样的主播超过3000人。
  新电商擦亮了吉林品牌。这几年,吉林省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发力打造“吉致吉品”区域品牌认证,建设“吉字号”品牌,建立全省电商品牌产品供应链资源库纳入1000多个品牌,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搭乘新电商快车,更多“吉品”打开市场。记者从吉林省商务厅获悉,人参、鹿产品、黑木耳、吉林大米等产品的全国网络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74.6%、42.3%、32.7%、23.4%,长白山矿泉水、皓月牛肉、辽源袜业等成为地标性网销品牌。
新电商拓展吉林开放新通道


  “买全球、卖全球”——地处东北亚区域地理中心的吉林省凭借区位和通道优势,抓住跨境电商新风向,推动长春、吉林、珲春、延吉4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加快发展。
  清晨的珲春口岸一派繁忙,一辆辆货车排队通行,许多货物是国外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的中国商品。不远处的东北亚跨境电商产业园内,中国消费者也在挑选各国商品。
  “跨境直购价格低、物流快,深受国外消费者喜爱。”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局负责人孙居峰说,“建立完善陆、铁、空三位一体的跨境电商运输体系,大幅提升物流时效。”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吉林省推出系列改革举措,从主体培育、人才培养、海外仓共建共享等方面加大支持,开展人才培育和创业孵化,吸引更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和高端人才安家落户。
  去年,吉林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53.2亿元,同比增长88.9%。聚焦“跨境电商+产业带”“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发展,全省上线第三方平台、建设独立站等应用跨境电商服务的外贸企业数量5年来接近翻番。
  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新电商大会,吉林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更加开放繁荣的数字经济新格局,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记者褚晓亮 段续 邵美琦)
     新华社长春9月27日电
 
“包工头”村书记种地记
“包工头”村书记种地记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他呀,不在办公室的话,肯定就在田里了。”
  村民口中的“他”,是重庆市南川区河图镇中图村党总支书记唐科忠。
  秋收时节的中图村,一片丰收景象。晒着的高粱为村文化广场铺上了一块金黄的地毯,村民们的劳作“日程表”被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以前的中图村,并非这番景象。前几年,返乡的“包工头”唐科忠接任村支书时,村集体账上只有500多元。
  “土地可以说是村里为数不多可利用的资源了。”唐科忠说。但是全村共3000余亩土地,6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70余人,还以妇女为主,算下来一个人要种40亩左右的地。“大家都觉得种粮不赚钱,所以宁愿闲置也不愿种。”
  2021年,唐科忠带头成立了中图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将村里的土地全部流转。他先拿出其中1800亩,引入两家农业公司发展茶叶和蓝莓产业,对于剩下的1200多亩土地,他制定了周密的生产计划表,根据海拔高度、农事茬口,规划了水稻、高粱、大豆、渔业等多种产业。
  “发展稻田养鱼,水稻产量会略少一些,但每亩可以多收200斤鱼,实现增收3000元。”唐科忠说,2021年,他试着发展了186亩稻田养鱼,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成为他带领联合社种粮打赢的第一仗。
  为了让村民更加了解发展农业带来的帮助,唐科忠多次包车,带着全村大几十号人,去到成都、雅安等地,学习农村产业发展的经验。
  “最开始不理解,现在唐书记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看到了发展产业对一个村子的影响!”村民刘明生说。
  如今,村里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开始跟着唐科忠种地,大伙也笑称唐科忠又做回了“包工头”。唐科忠还从邻村招了不少人,并将闲置的老村委会办公室改造成便民食堂,为务工人员提供午餐。从年头到年尾,这1200多亩土地上的生产几乎一刻不停歇。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收益,唐科忠还在加工上动起了脑筋。2023年,股份经济联合社投资70多万元,建起了粮食加工厂,购置了烘干机、精米加工机、包装机等设施设备。“我还建了个冻库,糯玉米、毛豆这些作物,收获后可以放进去,通过观察市场动向错峰销售,价格又能提高不少。”唐科忠说。
  现在,联合社带动全村劳动力务工240人,一年的务工收入达140万元左右。村民年人均收入也从2021年前的9000元,增长到如今的17000多元。唐科忠表示,未来自己还将持续带领村民走出一条以产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本报记者邱犇)
 
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
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重庆9月28日电(李国利 占康)“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9月28日在重庆召开。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
  目前,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猛介绍,登月服自2020年启动研制以来,聚焦复杂环境综合防护、人服能力提升,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确立总体技术方案,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中国登月服外观发布。记者在现场看到,登月服主体散发出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光泽,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成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下肢装饰带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上下呼应,形成一飞冲天的势态。
  “服装总体借鉴了传统铠甲的形态,硬朗刚毅,彰显出征的庄严气魄和非凡勇气,传递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毅前行的意志精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丁凌艳说。
  航天服是发射、返回、出舱活动任务中必需的防护服装,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和作业支持。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展示了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的阶段性成果,也标志着我国航天服技术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航天服研制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复杂,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具备航天服自主研制能力。”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刘东岳介绍,截至目前,我国第一代、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支持17名航天员成功执行17次出舱活动,有力保障了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和高效运行。
  论坛以“创新、聚力、共融”为主题,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办,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政府、四川美术学院等承办。
 
《洞见活力中国:新华社“新华鲜报”(第一辑)》出版发行
《洞见活力中国:新华社“新华鲜报”(第一辑)》出版发行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北京9月28日电《洞见活力中国:新华社“新华鲜报”(第一辑)》一书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该书数字版在国内各大电子阅读平台同步上线。
  2024年伊始,新华社国内部开设《新华鲜报》专栏,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鲜”和“先”,透过鲜活表达,道出深度观点,体味新闻悦读。坚持以小见大、小中看美、小中求精,呈现出新华社记者改文风、转作风的典型成效,也是主流媒体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展现出的新气象新作为。
  《洞见活力中国:新华社“新华鲜报”(第一辑)》收录了来自一线记者的近150篇稿件,涉及中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大国外交等领域。该书图文并茂,内容权威,让读者从新闻里读懂中国发展“大文章”,读出中国大市场的韧性与潜力,感知中国发展脉动、时代意蕴,洞见一个立体、生动的活力中国。
 
江西修水: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江西修水: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陈柱佐)消火栓里有水、未发现电线破损、里屋的灯需要更换……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沙镇箔竹自然村,天刚蒙蒙亮,古建筑包户党员郑水秋边走边看,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记录本记下当天的巡护情况。
  箔竹自然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修水县7个传统村落之一。去年以来,修水县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所有传统村落设立包保古建筑“党员先锋岗”,给每栋古建筑发放“党员包户卡”。如今有192名像郑水秋一样的党员成为古建筑的“守护者”。
  除了日常巡护,古建筑包户党员还有一项写在“包户卡”上的重要职责:激活传统村落文旅价值,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修水县黄坳乡的传统村落朱砂村,包户党员瞿维发化身解说员,热情地带领游客参观三幢堂、新屋里、下位贤等村内老建筑,向游客介绍建筑特点和历史故事。
  “三幢堂是朱砂村现存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幢,房屋以祖堂为中轴线,青砖灰瓦,一幢高过一幢,宏伟气派。”瞿维发说,历经百年岁月洗礼的三幢堂本已老旧不堪,后来房屋由村里统一经营,修缮维护。
  这些年,朱砂村陆续厘清村内76栋古建筑的产权主体,与产权人达成协议,将房屋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里向外招商经营,目前已吸引多家民宿和农家乐入驻开店。
  临近饭点,村民张木根开的农家乐里,游客陆续赶来,只为品尝当地的特色炖乌鸡。“赶上旅游旺季,有时一天收入6000元。”张木根说。10多个村民都来附近农家乐或民宿当起服务员,每月收入2000多元。
  随着村容村貌改善和乡村资源利用,今年瞿维发和几位包户党员还当起“制片人”和“演员”,和村民一起拍摄家乡宣传短视频。“刚开始大家还有些害羞,拍了两条后,有的村民甚至主动提出拍摄方案。”瞿维发说。
  保护传统村落,促进乡村发展。近年来,修水县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组建一支50余人的县级传统建筑工匠人才队伍提供专业修缮技术服务,邀请一批博士成为传统村落保护智库专家,建立传统村落数据库,将传统村落与自然景观串联成线带动乡村文化游……
  “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不是冷冰冰的物理场所,我们要在保护中使它成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空间,让大家愿意到这里品读乡愁、感受文脉,找到向往的生活。”修水县文旅局局长胡阳说。
 
多元融合发展,让“铜梁龙”舞向世界
多元融合发展,让“铜梁龙”舞向世界

( 2024-09-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近日,在河南新乡落幕的第十届中国中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上,来自重庆铜梁的龙舞小将们以卓越的技艺大放异彩,取得4个冠军、1个亚军和1个金奖的成绩。
  龙舞是铜梁人的骄傲,舞龙也是铜梁人的拿手活儿。在谈及铜梁龙如何保护传承时,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铜梁,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龙队。”
  近年来,铜梁区不断推进体教融合走深落实,“龙舞进校园”就是其中生动的一环。铜梁区教委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推动列入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舞相关项目进入全区各中小学校,根据不同学校所处地域的特色及龙舞项目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龙舞教学培养。目前,铜梁全区100多所中小学都建起了舞龙队,6万多名学生在学校有学习龙舞的经历。
  今年25岁的铜梁龙艺术团竞技舞龙队队长李婧,如今已是铜梁龙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小看舞龙的她,高中时正式成为舞龙队队员,舞台上,李婧负责挥舞龙珠,引导游龙穿梭盘旋。训练的汗水换来了台上迸射的热情和观众的欢呼。她多次与团队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国家演出。去年6月,她与队员们一起赴保加利亚参加当地首届龙舟文化节。“还没有演出就有上万人来围观。很多外国观众来拍照合影,非常热情地和我们互动。”李婧自豪地说,每一次在国外演出,都能感受到很多当地观众对中国龙文化的喜爱。
  不仅龙舞出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梁龙灯彩扎也同样“出圈”。今年春节期间,铜梁龙作为重庆城市文化推广的使者,前往英国参加“伦敦眼”春节亮灯仪式和伦敦春节庆典等系列活动。今年6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在重庆举办,吸引了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技能精英参加。在重庆铜梁展馆前,现场进行的龙灯彩扎技艺展示和舞龙体验,让不少国内外观众沉浸其中。
  据铜梁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舞龙队更频繁出国表演的同时,正在鼓励当地探索培养舞龙队。龙灯彩扎手艺人也在尝试调整造型、材料,既能保留本土特色,又能更好接轨国际。接下来,重庆铜梁龙将进一步探索多元融合式发展,加紧形成集龙灯制作、演艺表演、技艺传承、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并在交流中寻找发展和突破,让铜梁龙不断扩大“朋友圈”,在全球“龙友圈”中更加闪耀。
       (本报记者谷训)